污水的最終處理是返回到大自然水體、土壤、大氣,或者是經過人工處理,使其再生為一種資源回到生產過程。根據不同的生產要求,經過處理后的污水的最后出路有:排放水體、灌溉農田、重復使用
大量未經充分處理的污水傾泄入水體和土壤,破壞了水體和土壤的自然生態,使水體物種消失,生態失衡。農田受到土壤里重金屬和合成有機物的污染,導致大米鉻超標等一系列問題。污水灌溉還造成糧食產量低,營養成分下降。長期的污染水灌溉使病原體通過糧食、蔬菜、水果等食物遷移到人體內,嚴重危害了人體健康,可引起急、慢性中毒和致癌、致畸等遠期危害。
此外,含氮量和含磷量較高的水質排入自然界,容易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,造成藻類大量生長繁殖,藻類過度旺盛的生長將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劇下降,致使水體在一定時間內處于嚴重的缺氧狀態,魚類將大量死亡;工業廢水排入水體,使水中重金屬含量及酸、堿、鹽等無機物含量、有機物含量嚴重超標,對魚類以及人類的危害更大。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時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,當水體中的溶解氧耗盡后,在厭氧狀態下,厭氧菌分解有機物產生硫化氫,使水體變黑發臭。同時,病原體也會在水體中大量繁殖。常見的傷寒、霍亂、胃炎、痢疾、肝炎等疾病,都是由于直接飲用受污染的水所引起的。
目前我國污水處理項目普遍存在一些問題,包括處理方案不合理、整體規劃不當以及在工作中所產生的噪聲和固體廢物等污染,這些環節都會對環境產生相當程度的危害